新闻中心

关于印发《唐山市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实施方案》的通知

2024.11.08

2024.11.08

  • 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
  • 2024-11-05 16:23:03
  • 2024-10-29~2027-10-28

各县(市)、区、开发区(管理区)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、组织部、教育局、财政局、住房和城乡建设局、农业农村局、税务局、数据局、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商务局、交通运输局、水利局、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、工会、妇联(妇工委):

现将《唐山市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实施方案》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,认真贯彻落实。

 

唐山市人力资源和 唐山市委组织部 唐山市教育局

社会保障局

唐山市财政局 唐山市住房和城乡 唐山市农业农村局

建设局

国家税务总局 唐山市数据局 唐山市卫生健康

唐山市税务局 委员会

唐山市人民政府国有 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

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

唐山市商务局 唐山市交通运输局 唐山市水利局

唐山市城市管理综合 唐山市总工会 唐山市妇女联合会

行政执法局

2024年10月29日

 

 

(此件主动公开)

唐山市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实施方案

 

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,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为进一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,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,结合我市实际,制定如下实施方案。

一、目标任务

着力完善就业服务制度,便捷服务方式,提升服务成效,优化要素供给,不断完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保障体系,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,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,确保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.5%左右,就业困难人员、零就业家庭帮扶率100%。

二、工作举措

(一)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

1.推动服务信息入库共享。动态掌握岗位信息、劳动力就业信息和人岗对接信息,纳入河北省就业“一库一平台”就业信息库,全面推广“大数据+铁脚板”服务模式,推动人社、教育、住建、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共享,实现岗位找人、政策找人、服务找人。

2.推进就业服务向下延伸。实施网格化管理,织密基层服务“一张网”, 推进岗位收集、重点群体帮扶、失业人员管理服务“事事能在网格办”。建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、零工市场、就业驿站,形成“城市15分钟、乡村5公里”、便捷可及的就业服务圈。推动就业服务入户,每个乡镇(街道)至少设立人社服务专员,加强分片包干服务,定期上门走访,开展“一对一”就业帮扶,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免费提供政策咨询、职业介绍、用工指导等针对性服务。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,加快形成上下贯通、业务联通、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。

3.突出重点提升服务质效。对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,强化精准政策扶持和就业帮扶,主动联系,提供职业指导、职业介绍、政策落实等指导服务。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台账,开展“一对一”精准帮扶,做实“1131”就业服务,做到“四清三到位”,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,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。实施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,保障重点企业用工。加强企业招聘用工指导,发挥集体协商协调劳动关系重要作用,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、少裁员,促进企业有效引才、诚信招人、合规用工,优化留人环境。

4.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。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就业服务的渠道,通过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、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,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。广泛吸引志愿服务组织、慈善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就业服务,拓宽就业服务供给渠道。

5.强化基层服务人员培训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常态化能力培养,定期组织业务培训轮训,强化职业介绍、合同签订、纠纷处理、社会保障、职业培训等多种职能培训,分析就业形势、解读就业创业政策,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,提升整体服务水平。

(二)推进人力资源创新性配置

6.推进数字赋能。以人力资源创新性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。推进“平台+基地+政策”平台建设,实现人才、就业政策落实、服务指导一体化、便捷式服务。推广使用求职招聘小程序,构建“需求+供给”数据采集链,对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精准画像,实现产业与就业的有效对接,实现岗得其人、人适其岗,人尽其才。积极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,分别用于自动化职业咨询、技能评估和保护求职者个人信息及就业合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。

7.拓展行业规模。加快培养塑造素质优良、总量充裕、结构优化、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。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提供精准专业服务。分类培育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专精特新人力资源服务业、单项冠军企业,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。鼓励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,推动高级人才寻访、人才测评、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服务提质增效,满足多样化需求。重点培育2家以上骨干龙头人力资源服务企业。

8.壮大产业建设。依托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“一园十区”发展格局,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、品牌化水平提升,打造高水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。组织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与市外劳动力输出地政府、院校建立劳务协作关系。

9.规范零工市场。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,全面落实首问负责、限时办结、一次性告知等制度,主动公开服务项目、办事指南、服务热线和投诉举报渠道等事项。重点提供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撮合服务、职业指导服务、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信息推介服务、培训需求信息收集服务、权益维护指引服务。通过运营管理单位委派、社会聘用、志愿者招募等渠道,充实零工市场工作人员队伍。

(三)健全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

10.完善全过程就业指导。各高校、技工院校加强对青年的职业指导与规划,让青年认识职场、了解职场,切实提升青年市场就业能力。各高校、技工院校根据行业、市场发展需求,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,增加适应市场、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,及时调整滞后于市场发展的专业,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,提高劳动力质量与配置效率,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。

11.积极开发创业教育。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指导,增强毕业生就业搜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。加强产学研合作,根据市场需求对青年人进行针对性的联合培养。探索实施“青年学徒制”项目,将职业技能培训、职业素质培训等引入全日制教育体系,推动专业培养与企业实践相结合,培育具备交叉思想、复合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,为毕业生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就业提供帮助。

12.强化专业职业指导。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、素质合格的职业指导专业化队伍,掌握新目标,熟悉新教材,增强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广能力。组织开展青年求职能力实训,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、登记失业青年及就业困难青年群体为重点,通过互动式教学、沉浸式体验,让青年在活动训练中转变就业观念、提升就业能力。组织好实训末期专场招聘活动,并跟踪实训后学员的就业状况,提供3次及以上的后续跟踪服务。

(四)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

13.构建技能培训“供应链”。紧盯新兴职业、聚焦新质生产力,围绕我市“4+4+N”现代化产业链条,瞄准我市重点发展产业、重点建设项目、新业态等技能人才需求和急需紧缺工种,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开展订单式培养、套餐式培训,健全多层次培训体系。深入推进技能强省行动“1144”10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,全面推动部省共建合作协议26项重点内容高标准完成。做实康养产业技能人才赋能、冰雪技能人才领航、制造业技能根基、数字技能人才培育、技能强企创优等行动,完成3.72万人次培训任务。

14.打造培训资源“综合体”。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和项目,高质量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,扶持一批大师工作室,发展一批现代技工院校,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。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为桥梁,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。根据企业需求,开展定制化的人才培养,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,为企业提供符合其要求的高技能人才,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。依托我市现有38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,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。

15.搭建技能人才成长“立交桥”。加快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,加大新八级工制度落实,推广特级技师评价试点经验,按省部署启动首席技师评价,满足不同年龄、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的需要。要强化典型引路,营造形成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的浓厚氛围。

(五)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

16.优化创业孵化基地。拓展创业服务功能,扩充信息咨询、创业辅导、科技研发、金融保险等服务,助推带动就业潜力大的创业实体产业化、规模化发展。鼓励各类服务机构入驻基地,提供专业化、个性化、一站式服务,引导创业人员开展技术、产品、管理模式、商业模式等创新,实现传统产业有发展、新兴产业有增加。

17.拓展创业服务。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,持续助力市场主体蓄能发展,解决创业者资金使用困难,降低创业成本,每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亿元以上。组织创业资源对接服务系列活动,创设特色活动,支持举办创新大赛、创业典型评选、创业创新成果展示推介创业大赛、区域性联合服务等活动。加强外出人才返乡和城市人才下乡创业人员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业者实名服务,针对个性化需求精准推送创业资源信息。加大返乡入乡创业扶持力度,探索推广多元搭建平台、平台集聚资源、资源服务创业模式,拓展设施健全、服务配套、特色鲜明的乡村创业新空间。

(六)全方位开展多层次专项活动

18.持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。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,开展好“民营企业服务月”“金秋招聘月”春风行动、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,就业创业活动服务贯穿全年。关注重点发展行业、重点项目建设用工需求和劳动者的求职需求,推行用工服务专员模式,明确专人摸清辖区各类型企业用工、技能培训、就业见习等需求,建立用工需求和供给台账,创新服务方式,多形式搭建用工对接调剂平台,组织劳务协作,更好满足市场主体用工需求。

19.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引进增长计划。加大需求信息征集,扩宽岗位开发渠道,发布紧缺需求目录,开展“万企进千校”招聘,组织“唐山行”活动,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引进毕业生发布实施方案,推动高校毕业生引进数量稳步增长。积极兑现落实凤凰英才政策,激发用人单位引才活力,让人才感受“唐山温度”。

20.创新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就业服务举措。关于开展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,建立分层分类的联合走访机制,建立“政策直通车”制度,推广“直补快办”模式,精准落实各项扶持政策。将先进制造业全部纳入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范围,建立先进制造业企业职称评审“绿色通道”或“直通车”。支持助力银发经济发展,畅通银发经济领域人才发展空间,加强银发经济企业用工服务保障,支持银发经济企业吸纳就业,增强银发经济领域岗位认同。落实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十一条措施,扩大行业从业人员规模。

(七)全面实施公平就业服务保障

21.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。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制度,规范实施告知承诺制。严格规范网络招聘服务,防止发布含有性别、年龄、学历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招聘信息,强化现场招聘安全管理,规范市场服务收费行为。加强对求职者教育引导,提升求职者防范意识和能力。提高求职者诚信意识,探索加强求职者职业信用管理。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措施,通过日常监督、专项行动等手段,坚决打击虚假招聘、黑中介等非法活动,严厉惩戒恶意解约等失信行为,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,营造公平、规范、竞争有序的就业环境。

22.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。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,加强灵活就业权益保障。按省部署,探索在出行、外卖、即时配送、同城货运等行业开展职业伤害保障工作,加快做好沟通协调、配套政策研究、经办力量准备等筹备工作,推动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落地实施。

23.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。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用工,保障劳动者合法劳动权益。依托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,随时排查欠薪隐患,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。

三、组织保障

一是健全一体化推进机制。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地区发展的优先目标、民生实事的头号工程,突出就业优压实部门和各地工作职责。加强统筹协调。强化责任落实,建立党委政府领导、部门横向协同、系统纵向贯通、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,提升组织实施力。统筹资金使用加强投入保障,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投入力度,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列入本级预算。

二是构建就业服务新格局。强化党建引领,依托城乡基层党组织,将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畴。突出工作重点,结合基层特点,明确基层促进就业职能职责,对就业任务繁重、群众需求急迫的社区加大力量配备,加大资源倾斜,打造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坚强堡垒。

三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。加大宣传力度,多形式、多角度、全方位宣传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,使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能够普遍知晓并按规定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、服务举措,营造全社会鼓励支持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。